您好,欢迎进入陕西野河山生态旅游景区官网!

招商热线 SERVICE HOTLINE

0917-5217456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杨贵妃真的是宝鸡扶风人吗

文章出处:本站 人气:4833 发表时间:2020-09-02 08:46:47

       唐时,一个女子相得于李隆基和儿子争爱,虽被皇上宠为贵妃,但是最终惹得朝政衰败,她自己也落得白绫自缢的结局。这个叫做杨玉环的女人,17岁因容貌出众被选入唐王宫,当了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之妃(妻)。然而做为父皇的李隆基在游骊山温泉宫(华清池)时,被晋见的杨玉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貌所打动。他花心大发,颇费一番心计,终于一年后册封杨玉环为自己的贵妃。于是儿子的妻子变成了父亲皇上的妃子,这段畸形婚恋,蜚声古今。从此杨家权倾朝野,杨贵妃之兄杨国忠封为宰相后,主持朝政,由于杨家权高势得,引起所谓的贵妃干儿安禄山不满而叛乱,逼使唐玄宗李隆基连同皇儿贵妃及杨国忠逃出长安。行至兴平马嵬坡,六军不动,先杀杨国忠,后赐杨贵妃白绫自缢。杨贵妃下场残酷,杨家人怕灭九族,再不敢提说杨贵妃是哪里人。唐王朝衰亡以后,逐渐才有文人回首书写杨贵妃之事。但对杨贵妃之家在何处,出生在何地,一直以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在河南,有的说在四川都江堰、山西永济、还有的还说在日本……。然而所说之处并无实据佐证。近几年,由于名人效应,旅游名片层出不穷的渲染。曾有媒体报道说:杨贵妃是四川都江堰人,有的说是山西永济县人。还有的报道说是陕西宝鸡人,各方各持己见,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说法。

那么,杨玉环是四川都江堰人、还是山西永济人?

       前不久,自己有幸和单位同事去了四川成都锦江的三圣花乡学习考察198生态区的民俗村和农家乐项目。正好在闲暇之余用了3个小时时间去了趟路途不远处的我国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在当地工作人员指导下,我有幸接触到由蒋永志编著的文化旅游丛书《都江堰历史文化》,书中介绍在都江堰的民间故事中,有许多关于杨贵妃的传说故事,如《玉环出世》、《贵妃池》等等。从杨贵妃出世直到儿童、少年时期,几乎都有她在都江堰生活过的故事,直到最终被选进宫。民间故事说的有鼻子有眼,说她出生在西川导江县,也就是现在都江堰市聚源镇。其中有一则短故事,因为至今聚源镇还有据说是杨贵妃洗澡的“贵妃池”,现引述如下:

“杨玉环长到10岁,越长越漂亮。父母疼爱,请个老先生在后花园教她读书认字。后花园有口池塘,挨边20亩大,池塘里长满荷花,玉环喜欢在池塘边耍。一天,先生有事耽搁,放了早学,杨玉环便约哥哥到池塘边耍。池塘里的水清亮亮的,玉环朝水里一照,看神了:圆盘盘的脸,胖嘟嘟的身子,哥哥跟她说:‘妹儿,你比水里的荷花还好看!天上的仙女都比不赢。’玉环听到心头高兴极了。又低头看水里的影子,越看越觉得自己漂亮。哪晓得一只蜻蜓飞来点水,把镜子一样的水面搅皱了。杨玉环气慌了,伸手去打蜻蜓,哪晓得劲使大了,朝前头一按,‘扑通’栽进水里。哥哥吓憨了,不晓得咋办,幸好家人从这儿路过,赶快下水捞,才把玉环救起来。后来,玉环进京当了贵妃,人们就把这个池塘叫做‘落妃池’,又叫‘玉环池’。”

       单“落妃池”的民间故事就至少有三个内容完全不同的版本,证明杨贵妃在都江堰地区历史上影响之大。当地人确信杨贵妃就是都江堰的人。不但民间如此,还有一些历史记载也说杨贵妃出生在都江堰。如都江堰市刻自宋代的《先贤积庆碑》载:“杨贵妃祖志谦,曾为青城令。”《旧唐书 · 杨贵妃传》说“父玄琰,蜀州司户。”直到明代杨升庵游灌县迎祥寺时,还专门写了一首《玉环池》的诗,凭吊杨贵妃。从上面举例的历史记载,至少证明杨贵妃从她的祖父辈开始,就在四川做官,她的祖父杨志谦就直接在与导江县接壤的青城县当县令,父亲在蜀州当过相当于民政局长这样的官员,也算得上官宦世家了,按封建社会帝王家选妃的规矩,也只有像杨玉环这样的“世家”子女,才有入选的机会。看来他们说杨贵妃出生在都江堰市是有根有据的。

       但是,笔者又接触到当地一些资料,又说杨贵妃并非出生在都江堰市,而是出生在陕西省华阴县但最权威的莫过于《辞海》,在杨贵妃条下是这样记载的:“杨贵妃(公元719-756年)即杨太真。唐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小字玉环,晓音律,初为玄宗子寿王瑁妃。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入宫,得玄宗宠爱。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封为贵妃,姊妹皆显贵,堂兄杨国忠操纵朝政,政事败坏。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即以诛杨国忠为名……杀杨国忠,她也被缢死”。

       按《辞海》的学术地位来说,是最不容置疑的。杨贵妃既未出生在四川,而是出生在山西省永济县。那么,以上例举的杨贵妃的祖辈、父辈都在四川做官,甚至就直接在现在的都江堰市青城县当县令,难道他们的家眷始终都没有离开过山西永济?看来,《辞海》里的最关键的“唐蒲州永乐人”让人不勉有些疑虑了。

蒋永志推论了三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杨贵妃的祖籍在山西永济,她的祖父、父亲只是单身在四川做官,杨贵妃从来就没有到过四川,这也符合古代许多做官人的惯例,即在任并不一定带家眷,都江堰有刻自宋代《先贤积庆碑》载:“杨贵妃祖志谦,曾为青城令”和《旧唐书 · 杨贵妃传》说“父玄琰,蜀州司户”的字意里,但杨玉环的家乡和出生地的有关关键字一个也没有。之所以把杨贵妃说成出生在都江堰,只是一种名人效应而已。

       第二种可能是幼年时杨贵妃随长辈到四川都江堰,而且在聚源镇住过一段时间,成为贵妃后,自然当地人就根据她在这里生活过而出现种种传闻,最终形成民间传说的故事。

       第三种可能是杨贵妃的母亲曾经探亲到四川,并在都江堰居住期间诞生了小玉环,但不久后母女又回到山西去了。

     当然,关于杨贵妃的出生地,以上的可能只是一种推论,却没有实据,很难让人信服。那么,照以上所说,杨贵妃出生地既未在四川,《辞海》里只说山西永济人,但山西永济县却没有可佐证的实据和实证。那么,我们就有些怀疑前面谈到《辞海》里关于杨贵妃“唐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会不会是笔误。古时人们习惯把祖籍称为自己的家乡和出生地,是远祖还是近祖让人难以搞清,以笔者之见,应在唐蒲州永乐前加“祖籍”二字才合乎实证情理。既然杨玉环的祖籍在山西永济,那么杨玉环出生地不在四川和山西永济,难道她的出生地在陕西宝鸡扶风吗?

杨玉环姓氏和岁月悠悠杨族籍

       要弄清楚杨玉环家在何处,出生在哪里,首先必须追溯杨姓来历和杨家家族史,关于杨贵妃在扶风的传说,实证实物,笔者2009年在县武装部编撰《扶风县军事志》一书时,曾因搜集资料三次去过被扶风人传说中的杨贵妃故地,也对杨姓的族史和居住地做过考究。前不久又与曾在扶风县文化文物局当过局长现已退休十多年的李一平老先生做过商讨。李先生对扶风县的文化和历史造诣较深,退休后一直在对杨贵妃的身世做调研,也对杨姓做过考究。考杨姓来源,始于西周。周成王姬诵未称帝前,与其弟姬虞玩耍,用“桐叶剪圭”(圭为玉制,上圆下方,长条形,常作为帝王分封的文书,这里指以桐树叶剪成圭形代替分封文书)封弟叔虞(因为虞为周武王最小的儿子,按伯、仲、叔排序,故称叔虞),后来成王十三岁称帝,周公辅政,平息了唐国(今山西翼城西)之乱,史佚便以天子口内无戏言为由,使成王封弟叔虞于唐,时称唐叔。唐就是后来的晋国。此后叔虞又将自己的次子姬杼(音读祝)封于杨国(今山西洪洞县西南),其后裔即以国为姓,杨族从此而始。到战国末,子孙杨章迁华阴,繁衍生息,至秦、两汉杨族已成为弘农(今河南灵宝市,古为弘农郡,辖今陕西华阴县)望族,子孙散居于弘农、陕西华阴、宝鸡扶风等地,以弘农最集中,故杨姓的堂号便称弘农。这也就是在扶风法门镇的杨珣碑上太子李享题额称《弘农先贤积庆之碑》的来由。这里我们可以清楚了,古时今陕西华阴县归河南管辖,人们传说她是河南人和陕西华阴县人那是可以理解的。

        杨姓有这样的高贵血统,历代做官的也就较多。到了杨隋王朝,杨珣、杨玄琰的祖父杨汪做了隋的国子祭酒吏部尚书,封戴国公。唐灭隋,杨汪被唐所杀,给了杨汪一族很大地打击,子孙大多逃亡。到了唐朝中叶,因为杨国忠的祖父志谦做了青城令(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县),杨国忠、杨玉环的父亲均南迁巴蜀,杨玄琰做了一个蜀州司户的小官。杨珣后来做了元武县令,所以碑便笼统地说杨珣为弘农华阴人;《唐书》杨国忠传则说杨为蒲州永乐人。二者都没有错,杨族的分支不仅在华阴居住,山西也有根基(祖籍)。问题是唐灭隋后杨玄琰、杨珣(为同祖兄弟)究竟跑了哪里?又从什么地方迁往四川?杨玉环又出生在什么地方?史书并没有确切记载,这些就成了历史之谜,只能让后人论证破解了。

     关于杨贵妃出生地的佐证。无独有偶,史籍在记述杨氏一支曾与弘农同时居扶风的事实时。我们了解到在扶风县民间却流传着杨玉环生于扶风的传说。传说颇有诗意:“杨贵妃,笑雪黑。生扶风,死马嵬。”另一传说更为具体:“瓦家沟出了个杨贵妃,三年桃李无颜色(不开花)。”据县文化局退休的李一平局长讲,这些传说世代相传,很难说始于何时。看来杨贵妃生于扶风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又根据李一平的介绍查阅了《扶风县地名志》一书,在野河村民委员会瓦家沟下就记述着杨家坪一节,其中说:“户数、人数、耕地和森林计于瓦家沟内。俗传系杨贵妃出生地,以杨姓人居多而得名。”



(杨珣碑)

扶风杨珣墓说法有种种

       从扶风县城新区一直沿汤法高速公路向北行走,到了法乾公路起点处再向东100米过了美阳大桥一直北上约2公里,你就可以看到杨珣的道碑。李一平先生说:关于杨珣墓,按碑文的记载,杨珣与夫人张氏合葬于岐阳之安平山,已经很够清楚了。只是随着历史的衍进,地貌更改,山川易名,行政区域变化,于是便产生了分岐,因此就有了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以清乾隆时的陕西巡抚毕沅为代表,他在杨珣碑处竖了一块亲笔书写的《唐武部尚书杨珣之墓》的小石碑,因此误导了许多游人(清 · 嘉庆《扶风县志》也作如是说)。毕沅颇好博雅,陕西的古迹几乎都有他书写的小石碑作记。但他在这里犯了一个小疏忽的错误,把杨珣碑误做墓碑。实际上从李隆基立碑的时间、环境、地点及动机,联系碑文推断,应该是道碑,也就是今人所说的路碑或德政碑,竖立在这古驿道旁,是为了让其家乡更多的人看见它,从而昭彰杨珣的功德。所以毕沅一说根本不足为据。

       第二种说法是源于《扶风县地名志》,书中说是距碑不远的法门镇建和白龙村一带历史上曾有过“白龙疆潭”,潭边有一土岭即为安平山,杨珣墓就在这里。从白龙村一带的地下水位看,这里古时有水潭完全可能,但说有土岭安平山似乎过于牵强,因为既无遗址可寻,又无典籍记载,很难令人信服,恐怕大半是因碑石在石碑村而派生出来的臆断。

       第三种说法是在今法门镇农林村北的小石山下。此山是美山脉的支脉,其左的土岭为子牙岭,右上侧的石山现在叫方山,过去叫方平山。这里隋、唐时为歧阳辖地,山就是那时的安平山。其下的农林村东窑有一小墓冢,占地约一亩,就是杨珣墓,现在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为杨殉死于开元五年,官也只做到县宰,当时杨国忠也还默默无闻,墓冢不可能大,祭祀也不会很隆重。杨珣的夫人张氏死于开元二十七年,也合葬于此,才有了今天较大的墓冢。我们今天所使用的《陕西省行政区划图》上就明确标出了杨珣墓的是在农林村东窑组北坡一个坡梁上,应该是可信的,是最有权威的佐证,它又同时证明了杨珣碑确实是路碑而非墓碑。如果说这些民间传说不足为凭,在碑文中也能找出一些蛛丝马迹。碑文说杨珣“开元五载遘疾,终于元武之县廨”元武县在什么地方 ? 据陕师大历史地理学教授马正林先生说在洛阳,即使不在洛阳而在四川,或者在山西永济县,当时不论是杨玉环还是杨钊 ( 国忠 ) 都还与皇家没有密切关系,那么杨族后裔为什么不把本是弘农华阴人的杨珣就近安葬在华阴县或山西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县),而要舍近求远,千里迢迢把尸体运回扶风,葬于安平山。这其中显然有着重要原因:杨贵妃一族的根基莫非就在陕西宝鸡扶风?!这也附和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和伦理学的观点。人死了要“落叶归根”。

杨贵妃一族的根莫非就在扶风?!

基于上述一些事实,扶风县已故老教育家冯公略先生在六十年代作县文化馆馆长时,曾对杨珣的籍贯作过考证,并写了《杨贵妃籍贯质疑》一文。可惜的是省党校教授白清桢先生在编辑冯公略先生遗文时,一些资料不慎丢失,现抄录其一些诗文如下: 

1、大书深刻明皇文,巍然高耸过三寻。杨氏遗迹只此在,犹见炙手势绝伦。

2、虚文只能自解嘲,粉饰宁掩骄横恶。赞却即能胜周孔,千载公论竟如何?

3、平安火报已熄灭,华清歌舞犹未歇。渔阳鼙鼓马嵬恨,都从矜骄二字来。

4、玉环故居属扶风,即此丰碑尽可征。况有遗族千余口,不讳促殉是子孙。

5、虽非甘棠有遗爱,尚有考古价值存。尧舜冠裳桀纣履,一例应作文物珍。

(注:诗中明皇指李隆基,三寻指一寻八尺,说碑的高度,千余口指杨氏遗族,仲珣指杨珣的字为仲旬,甘棠指召公姬爽。)

       对冯老先生有赖美人籍贯以壮扶风声色的动机,我们毋庸置疑,但我们深知冯老先生为人固执耿介,做学问严谨,有实事求是之意,他的考证当是可信的。但是杨国忠、杨玉环在其发迹前,人们谁也不会去关心他 ( 她 ) 们的籍贯,包括史学家,而在其声名显赫之后,史学家们总在隐恶扬善,攀附高枝,如唐玄宗的御制碑文从杨姓的高贵姓氏说起,所谓“五公四代乘朱轮者尔,两汉百人门阀之宗也。曾祖汪,隋国子祭酒,吏部尚书,戴国公……”。但就是不说唐灭隋时杨汪被杀一事,这就把一些历史真相甩给后人猜测。

       扶风县退休教师冯兆琳先生曾撰写文章发表观点,他说:新中国成立后,五七年第一任扶风县文史馆馆长冯公略老先生。生前对扶风县出土文物史料作过细致而反复的整理收藏,论证杨贵妃是扶风县南阳人,理由是:

其一:杨贵妃之父杨珣,生于公元666年,卒于公元717年,安葬之地在扶风县南阳镇建沟桥(今建沟桥西侧的法门镇农林村东窑组北坡梁上),即今日冢疙瘩。因为从古到今“魂归故里.落叶归根”,这是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今日之杨珣所在之地必然是女儿杨贵妃生身地。

其二:杨珣之碑是杨国忠、杨贵妃为其父所立之道碑。(注:此道名为关道,是西安——乌鲁木齐之通道)碑文是唐玄宗御笔亲写的,并且当时皇宫还派人长驻看守此碑,因而才有了今日之石碑村。石碑村现有人口千余,冯公略还凑钱修此碑楼,由于钱少只修两侧而未修顶,这也足以证实杨贵妃之故乡就在扶风县南阳镇。

其三:历代老人相传。①瓦家沟出了个杨贵妃,三年桃花无颜色;②杨贵妃笑雪黑,生岐阳,死马嵬。这两首民谣,既能说明杨贵妃确实容貌出众,能选入宫受到唐王宠爱,又能说明杨贵妃就出生在扶风县南阳镇,野河之杨家坪。

其四:相传至今在扶风南阳建沟桥一带,杨贵妃故乡现留之实物有:贵妃梁、贵妃泉、撒尿石、晾望台、五虎岭、上轿石。这些实物实证都有与杨玉环相关的传说故事,有鼻子有眼。 

其五:民间相传杨家在唐灭隋时期避难来到扶风野河今杨家坪居住,繁衍生息至今,形成现在杨姓大家族。

其六:相传杨玉环是被叔父杨珣收养,从小父母早亡。

总之,以上杨贵妃之父杨珣墓、碑、流传之民谣,实物,均可证明杨贵妃之故乡和出生地就在今日的宝鸡法门寺野河山旅游景区内。此景区把杨贵妃故乡作为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利用,深得民意。关于文前谈到杨贵妃在日本的话题,那则是马嵬坡事件以后的事了。

       长期以来,我们考证杨玉环的出生地和其故乡是为还历史本来面目,以证视听,也是为杨家大家族讨个正确的说法。我们科学合理的论证和揭示杨玉环的身世乃至家庭史、家族史,还古人本来面目,是为社会负责,更为后人负责。现在宝鸡扶风借助法门寺这张旅游名片,正在开发和利用好“贵妃故里”这张新的旅游名片,扶风县委、县政府、宝鸡野河山管委会、陕西宝鸡法门寺野河山旅游开发公司正在积极谋划“贵妃故里”这张新的旅游名片。近几年已先后投资9000多万元打造这一独特的有着黄土风情和人文景观以及原始森林、丘陵、大山谷融为一体的新的旅游新景区。

       在这个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休闲渡假景区,你既可以了解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又可考察和探寻古遗址,会让你游兴大发,了解和学习不少东西。相信时间不久,“贵妃故里”这张旅游名片在继法门寺后,又会成为陕西一个新的旅游观光热点。

延伸阅读|杨珣碑及其碑文

       杨珣碑,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石碑村西。唐相杨国忠之父杨珣(667-717)被追赠武部尚书。碑嵌于硬山顶砖碑楼内。青石质,螭首,方座,通高6.67米。其中碑身高3.18米,宽2.19米,厚0.65米。天宝十二年(753年)立。圭额为太子李亨篆书“弘农先贤积庆之碑”。碑文为玄宗皇帝御书,26行,行57字,记杨珣门阀家世及生平德行。碑阴有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题记。碑旁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杨珣墓碑一通,高1.98米。

杨珣碑全文录于下

 

(阙二字)易与天地准,故君子洗心焉。夫出处审乎时,默语存乎道,简易成其大,劳谦(阙一字)于吉(阙五字)有人(阙七字)公(阙四字)右相国忠之父也。

 

纯孝足以合礼,移忠足以和义,体仁足以长人,贞固足以干事。包大易之四德(阙六字)莫京(阙十二字)以嗣者矣。

 

公讳珣,字仲珣,华阴人也。叔虞翦圭,自周封晋;伯乔食菜,受邑君杨。氏族之先也,黄雀四环(阙九字)洁白(阙五字)五公四代乘车轮者,两汉百人,门阀之宗也。

 

公曾祖汪,隋国子祭酒吏部尚书戴国公,探道秉德,(阙四字)大父令本,库部郎中(阙一字)沂(阙一字)三郡守。讲信修睦,不陨厥问,烈考志谦,青城令,追赠陈留太守。修辞辩学,薄游以取荣;冲用晦德,积庆以垂裕。 (阙六字)有(阙一字)光公承(阙二字)之阴骘,体积善之阳报。气禀清明,生资礼乐。故艺能无不揔,博览无不咏。尝读书至事亲章,乃辍卷长叹曰:夫子志在《春秋》,(阙二字)之(阙一字)行在《孝经》,(阙二字)也乃(阙一字)心所至誓不违亲。然鸣鹤远闻,招弓屡辟,确乎不拔,皆以色养恳辞。青城府君每加诲诱,俾之从政。

 

公乃(阙五字)面承大人庭训,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也。府君乃抚而慰之,就成雅志。自是三十馀载,非躬荐甘旨,不以洁(阙十一字)定非(阙一字)疾无(阙二字)之忧致(阙一字)养极三牲之乐。当时君子议以为难,及丁家艰,哀毁踰制,遂结庐墓左,手植松楸,郡县以孝闻。服满召(阙五字)以旌(阙一字)行,迁延不行者久之。

 

或曰:生极其养,不违亲以易身。孝本乎仁,岂怀宝而迷国。又太夫人有苦切之诫,乃应命焉。换左卫兵曹,以(阙四字)州司士转杭州司士(阙四字)职及栾棘仅起,衰麻外除,谓楚禄万钟,永无及已。孔门四教,庶有立乎?乃息心参调,优游著述,寻以亲(阙七字)察使察罪举能,(阙二字)元武令公(阙一字)从政也。蕴中和以息机,推诚信以动物,草木无夭,况人庶乎。鬼神知感,况豪右也。所以堂上鸣琴,(阙八字)所在(阙五字)用公之道,行公之志,推以一邑,持宰天下,亦信然乎。神欺辅仁,位不充德,亭伯劳于郡掾,仲躬止于太邱,(阙六字)时宰窃位而(阙一字)叹命之不偶。

 

(阙三字)犹今享年五十有一。开元五载,遘疾终于元武之县廨。公始自解褐应召,及乎易篑归(阙一字)凡六徙(阙六字)者三(阙一字)人者一(阙四字)之屯(阙一字)无愠恚于三黜;以之造次,必周旋于四科。传曰:“涅而不繬,摩而不磷。”公之谓矣。夫人中山张氏,仆射(阙六字)州希(阙一字)之(阙一字)女。恭俭之德,训于公宫,贞信之教,行于嫔族。命之不造,华年早凋。以开元二十七年十月十六日,合葬于岐阳之安平山南原,礼也。天宝七载,追赠魏郡太守,夫人中山郡夫人。其孤国忠济美代业,应期王佐,则我有社稷,尔能卫之;我有廊庙,尔能宰之。叶和九功,九功惟序。平章百姓,百姓昭明。俾九流衣冠,万邦黎献。丕乃大言曰:“咸有一德,思皇万年。”时惟尔劳,时惟尔弼。若然者,虽我君臣之(阙二字)契理运亦乃祖(阙二字)之训贻厥门风。于是美(阙二字)之克家,霈春泽以流叶。

 

天宝十二载三月,重赠公武部尚书,追封郑国公。夫人郑国夫人。所以彰父教子忠,君嘉臣节也。俾万载(阙十一字)希音则。巨鹿名将,空深汉主之怀;阙里先师,逾愧鲁侯之诔。铭曰:先王至德,训人惟孝。倬哉杨侯,独立名教。宏道由己,聚学依仁。悾悾励节,谆谆奉亲。明惟其物,暗不欺神。 (阙十二字)颜冉其伦。君子委和,嵩神属庆。挺生王宰,精微亚圣。光尔前烈,毗予大政。延赠夏卿,追封旧郑。安平原兮岐之阳,所(阙二字)兮(阙二字)乡。 (阙三字)兮(阙三字),冥冥归兮泉路长。独九京之丰石,播终古兮名扬。(残缺之处,有待考证、增补)

 
分享到: